第两百一十二章:第一个五年计划-《明末重生之门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孙杰不想搞科举制度,这种制度虽然也有先进之处,但对于现在来说,已经落后了。

    必须要分科培养人才,该干哪一行,就干哪一行。

    不能稀里糊涂一把抓,培养一些,碌碌无为,只会说圣人训的废物出来。

    同时,孙杰打算用高考来取代科举。

    教育部尚书杨和急忙前进一步,恭敬的道:“回陛下,大秦大学的校舍已经修建完毕,于京兆府长安城东,占地四千余亩。

    下辖政务学院,工科学院,理科学院,文科学院、农学院、医学院、师范学院以及历史学院。”

    杨和虽然也是陕西人,但追随孙杰的时间不如杨临他们。

    做到如今这个地位,基本上考的就是勤劳刻苦。

    他的本事不是最好的,但一定是最刻苦的。

    四千余亩看起来很大,但也仅仅只是目前够用。

    等以后占领全国,四千亩就不够了。

    大秦大学下面的这些二级学院,没有高低之分,全部属于平级。

    政务学院,以培养官员为主。

    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毕业之后就能直接当官,这也仅仅代表他们有当官的资格。

    毕业之后,他们会参加公务员联考,只有考上的人,才能当官。

    而且,必须从基层做起,不管成绩优劣,都是如此。

    猛将必发于卒伍,宰相必起于州部。

    孙杰可不想以后的朝廷中枢,都是一些碌碌无为的废物。

    剩下的工科学院、理科学院等,职责基本上和他们的名字一样。

    这些学院的学生在毕业之后,会给安排工作。

    基本上都是一些官办工厂、地方官学、各地医院以及各个研究所和研究院。

    在不远的将来,孙杰肯定会成立研究所和研究院。

    在研究所和研究院之上,设立大秦翰林院。

    那些有突出贡献和发明的人,可被选为院士,享受国家俸禄,以及相应的地位。

    “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了?”孙杰问道。

    杨和回道:“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了,就是相应的老师和学生还没有到位。

    老师目前很缺,政务学院、文学院、历史学院、医学院、农学院和师范学院没什么问题,工科学院和理科学院老师奇缺。

    陛下的那些书籍,能看懂的人实在不多,更别说教授学生了。

    还有学生,陛下设立的那些学校,目前还没有毕业生。”

    政务、医、文、历史、师范以及农学院,这些学院不怎么缺老师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的官员又或者出众的文人都能担任,郎中也不缺,多的是。

    农学院的老师也好解决,三条腿的人不好找,会种地的人多的是。

    在明末这个环境下,有的是会种地的文化人。

    虽然明末跟拉胯,但社会风气还比较开放。

    喜欢杂学的读书人不少,有写《天工开物》的宋应星,有写《物理小识》的方以智,也有写《农政全书》的徐光启。

    找一些会种地的读书人,可要比找三条腿的蛤蟆简单多了。

    事实上,孙杰刚来明末后,就开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。

    陈德,如今就是一个种地大佬。孙杰给了他不少从现代带来的农书,他也已经烂熟于心,同时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。

    他这些年带出来的学生也不少,农学院的老师压根不用担心。

    工科学院和理科学院就不同了,这两个学院教授的课程,基本上都是孙杰从现代带过来的高中数学、物理、化学,甚至还有大学期间的数、物、化,以及机械、锻造、模具等大量工业书籍。

    这些书本,没有专业知识别说学习了,看都不一定能看懂。

    尽管孙杰将里面复杂的内容进行了删减,但想要掌握,也没有那么容易。

    “臣带着教育部的官员研读过陛下的工、理两科的书籍,几乎看不懂。

    上面的字都认识,连在一起,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”杨和一脸惭愧。

    这事也不能怪他,这玩意,别说是杨和了,哪怕是孙杰,在第一次看到这些书的时候,也是相当懵逼。

    “这样吧,前一阵子,我不是从北平府那边弄回来了一些洋鬼子嘛,你们把他们用上,他们或许能帮上忙。

    对了,到时候要严格监视他们,不能让他们随意走出长安城,更不允许他们走出京兆府。”孙杰说道。

    倒不是长他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。

    汤若望这些家伙掌握的工、理科知识,确实要厉害很多。

    有基础的知识,看懂孙杰的那些书籍,问题不大。

    太过高深的可能够呛,但入门的那些,应该差不太多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