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7 细究动机 大纲出炉-《这个导演要谢罪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应不应该给这个人物添加一些“人性化”的修饰呢?

    《1917》原片里,将军为了让主角更主动地完成任务,告诉他计划明晨发起进攻、冲向德国人死亡陷阱的部队里,有他的亲哥哥。

    显然,军官(导演),认为战友情不足以让主角(观众)认同这场冒险,因此在天平上又加上了一个名为亲情的砝码。

    然而当对象换成华国观众时,这个原本恰到好处的砝码,立即变得不合时宜。

    怎么能只是为了救自己哥哥拼命呢,其他战士就活该等死吗?

    尽管社会思潮已经不认同完人,但华国人依旧赞赏利他的义举,唾弃自私的怯懦。

    一边打心底里不相信舍己为人,一边又居高临下瞧不起自私自利。

    或者说,用自私比照自己,用无私要求他人。

    那么,电影里真的刻画一心为公的人物行不行呢?

    也不行!

    太假!不真实!

    割裂的社会,人性同样割裂!

    陈一鸣一屁股坐在马路牙子上,搜刮着记忆里的战争电影,找寻着“相对妥帖”的动员理由。

    以至于错过了一辆又一辆打着无客绿灯的出租车。

    最多的理由还是依托于军队的纪律性,就像顾总长的那句名台词,军人首重服从。

    也有纯靠运气的,突前尖兵啊,战斗巡逻啊,危险的任务没人主动请缨?那就抓阄!

    以过审为前提,第二种直接放弃,第一种可以考虑。

    世界上所有的军队都对纪律性有着严苛的要求,即使是没当过兵的普通观众也能够理解,打仗就是上级命令下级“直面危险与死亡”。

    那么就索性淡化“动员”色彩,塑造一个冷口冷面的职业军官,像使命召唤游戏里的任务npc一样,用绝对中立的语言精确地命令主角完成任务。

    一个每天面对成百上千的部下或死或伤的军人,没道理对一次撤退任务施以额外的关注。

    理顺了第一个问题,陈一鸣拍拍屁股站起身来,把心神分一半到打车上。

    等他坐上车的时候,他又考虑是否可以增加一个政委的角色,稍许调和一下将军的“冷血”。

    走进家门的时候,他推翻了这个想法,国外的观众很难理解,过于节外生枝。

    洗漱完了躺在床上,他又想可以增加一名中级军官,传递这么重要的命令,双人小组显然比独自一人来的更加合理。
    第(2/3)页